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独家 >  >  详情
很多人怀念以前的网络环境 用逻辑和实证去辩驳不同的观点
2021-11-18 11:37:07    来源:

  我看

  想象的铁拳

  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别人——如今网络上,总有一些人奉行这样的精神。

  看见别人用苹果手机,这人一定喜欢装;看见美女发自拍,是不是常做不正当生意;一个农民工在工地上直播吃饭,网友嫌他手太干净质疑身份造假;看到外卖员打开包装,肯定在往里面吐口水,还能干啥。

  “恶意揣测者”的口头禅是“这么做,无非就是想……”,“想”后面的内容通常目无法纪、人神共愤,极尽人性幽微黑暗、深不可测的一面。

  他们是怎么得来这结论的?一张截图、一句短语或是断章取义的某个词,就能臆想出一整个灰暗宇宙。

  鲁迅当初说:“一见短袖子,立刻想到白臂膊,立刻想到全裸体,立刻想到生殖器,立刻想到性交,立刻想到杂交,立刻想到私生子……”

  其实想没关系,但不要让他人承担你臆想的后果。现在的情况正相反,凭借蛛丝马迹甚至无中生有的线索,一些网民就在评论区开始想象力大赛,各显身手,不遑多让。

  前段时间,一位脱口秀演员注销了微博。“告别信”中有段话:“大家一人一把刀,闭着眼睛出去一通扎,谁出声扎谁,很解气,有时候穿越时空,到过去扎你,让现在的你流血”。

  臆想的力量的确可怕,它能蒙蔽人的智识。我们小时候读过《列子·说符》里“疑邻窃斧”的故事:一个人丢了把斧子,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干的,便去观察那人,见他走路也像贼、神色也像贼、说话也像贼,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活脱脱就是个贼人——直到他在自家院子找到了斧子,再看邻居儿子,行为举止竟没有一处像贼了。

  一位大V说,法律上疑罪从无,社交也一样。因为人类是社会动物,常态是合作的、交流的、互助的。而不是孤立的、原子化的、互相攻击的。

  有人说网络世界是人们泄愤的出口,不可能要求每个人温良恭俭让。确实,你可以在网上表达不满、质疑,但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,基本友善的氛围应该是一种共识。

  可现在,有时候我们面对的事实是人人可以化身纪律委员,道德感越来越强,眼里容不得沙子。“疑罪从有”,瓦解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。无限臆测,善泼脏水,一定要把反对的人打入敌人的队伍。

  这种互不信任、互相指摘的氛围已经让网络空间出现了变化。你看,有些社交媒体越来越像贴小广告的电线杆。那些大V们唯有“恰饭”接广告是安全的,其他的任何表达都有被误解、编排、抬杠的风险,不如不说。

  偶有些真知灼见,也要写下长长的防杠说明,括号套着括号,废话连着废话,失去汉语简洁之美。一些碎碎念、还在分享真实生活和观点的博主,相衬下愈发显得可贵。

  人和人之间一旦因为误解或不实指控产生矛盾芥蒂,很难再回到原来友善互信的状态。很多人怀念以前的网络环境,人们还能正常地讨论、交流,用逻辑和实证去辩驳不同的观点。听说现在网民年龄偏小,希望他们能够明白,文化与文化的冲突可以通过理解、沟通、辩论去调和,一种文化消失了,另一种也将唇亡齿寒。

  有句老话,当你用一根手指指向他人的时候,别忘了有三根正对着自己。如果“揣测”一下自己,心理学者李松蔚分析,贬低别人的人,能在心理上使自己免遭挫败。就像面对心中的女神,我先说她的不好,她就不可能拒绝我了,因为我已经在心里拒绝了她。

  “所以有敌意的人,多半心里有过不易察觉的纠结。一方面对人有兴趣,有需求,想要亲近,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被人看轻的风险。所谓的恶意揣测,就是这样一种纠结下的产物。”李松蔚说。

  揣测本身,就代表了某种潜在的好奇,和深入了解的渴望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“取消关注”不是默默点一键了事,而要专程跑来说一句“垃圾,取关了”。

  杨杰 来源:中国青年报 【编辑:张楷欣】

关键词:

上一篇:新疆检察官解析旅游博主亵渎英烈案:零容忍、必追责
下一篇:最后一页